首页 > 新闻动态> 金融行业数据安全标准解读--数据安全数据安全分级指南
金融行业数据安全标准解读--数据安全数据安全分级指南
2024-04-10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金融行业对数据安全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数据安全分级作为保障金融数据安全的重要手段,对于确保金融业务的稳定运行和客户的权益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详细解读金融行业数据安全分级指南,包括数据安全分级、数据安全分级指南以及个人金融信息的分级等内容。

数据安全分级

数据安全分级是指数据的安全级别,《数据安全法(草案)》中明确提出了需要对数据实行分级分类保护的要求。施行数据安全分级,能够进一步明确数据安全防护工作的具体对象和防护重点,提高数据管理和安全防护水平。

数据安全分级指南

2020年9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金融数据安全 数据安全分级指南》,明确了金融数据安全分级的目标、原则和定级范围。

《指南》中数据安全分级的对象为全体金融电子数据,根据数据安全性遭受破坏后的影响对象和所造成的影响程度,将数据安全级别从高到低划分为5级、4级、3级、2级、1级。

数据安全分级规则矩阵

对于数据体量大,涉及的客户(包含个人客户和单位客户)多、涉及客户(包含个人客户和单位客户)资金量大、涉及多行业及多机构客户的情况,影响程度宜从高确定。

个人金融信息的分级

分级的过程中,对涉及个人金融信息的分级,需要参考中国人民银行2020年2月13日发布的《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技术规范》进行分级,并在数据安全分级过程中从高考虑。

《规范》中,根据个人金融信息遭到未经授权的查看或未经授权的变更后所产生的影响和危害,将个人金融信息按敏感程度从高到底分为C3、C2和 C1三个级别。其中,C3类个人金融信息属于金融数据分级中的4级,C2类属于3级,C1类属于2级。常见个人金融信息分级对照示例:

C3类个人金融信息属于最高级别,主要包括用户鉴别信息,如密码、指纹等。这类信息一旦泄露,将对个人金融信息主体的信息安全与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危害。因此,C3类信息需要采取最高级别的安全保护措施,如加密存储、访问控制等。

C2类个人金融信息主要包括可识别特定用户身份与金融状况的信息,如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这类信息泄露后,虽然不会直接导致财产损失,但可能引发身份冒用、诈骗等风险。因此,C2类信息也需要采取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如数据加密、安全审计等。

C1类个人金融信息则主要为机构内部的信息资产,如内部员工信息、业务统计数据等。这类信息虽然对外部攻击者而言价值不大,但在内部泄露或滥用的情况下,也可能对个人金融信息主体造成一定影响。因此,C1类信息同样需要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

《指南》中梳理出了金融业典型数据类型及建议划分的最低安全级别,在实际分级工作中,各单位和部门需要根据实际业务场景以及该数据在场景中的含义、特性、业务影响进行级别的动态调整,才能得到合理的数据安全分级结果。

金融行业数据安全分级指南为金融机构开展数据安全分级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指导。通过对数据的安全级别进行划分,并根据不同级别的数据采取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数据泄露、篡改和非法使用等风险,保障金融业务的稳定运行和客户的权益保护。同时,个人金融信息的分级也为个人信息的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持,有助于提升金融行业的数据安全水平。